最新发布 | 漳州这十年!
十年踔厉铸辉煌
“漳”显奋斗新华章
01十年工业领航 助推漳州提速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从2011年的“工业化提速”到2014年的“加速工业跨越发展”,从2019年的“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到2021年的“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漳州始终以咬定工业不放松的劲头,坚定实施“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助推经济加速发展,实现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1.经济总量连破三关。2012年,在新中国成立63年、改革开放34年之际,龙江大地以GDP跨越两千亿元的优异成绩献礼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往后十年间,漳州经济总量连破三关,提前四年完成比2010年翻一番的小康目标,2016年突破三千亿、2018年突破四千亿,2019年首次进入全国城市GDP前五十强;2021年再次突破五千亿,达5025.40亿元,总量是2012年的2.45倍,剔除价格因素,2013-2021年年均增长7.8%。人均GDP从2012年的41710元,约合6636美元,增加至2021年的99218元,约合15379美元,一举从中高收入经济体,上升到高收入经济体。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从2012年的205.48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384.5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131.71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246.18亿元,两项收入基本实现翻番。
2.漳州制造增量提质。十年间,漳州企业规模日益壮大,规模工业企业数从2012年的1692家增加至2021年的2382家,其中,亿元企业突破1000家,由2012年的587家增加至2021年的1053家,形成了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三大千亿产业集群;规模工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不到三千亿元,增加到2021年接近七千亿元,达6953.19亿元。与此同时,一大批世界级冠军企业的产生,让漳州制造在工业领域大放异彩,漳州豪氏威马,全球最大的海工起重机生产基地,产品遍布中国南海、墨西哥湾、巴西等地区;龙溪轴承,先后承担了三十余项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荣获中国创新力企业百强、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等称号,关节轴承品种、产销率均居全球首位;正兴车轮拥有全球首条自动化铝合金锻造卡车轮圈生产线,是车轮项目的第一名;宏发电声专注于精密注塑零部件、继电器及其开关生产,产量规模和营业额市场占有率均居全球第一,研发成果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均居国内同行业之首;三宝钢铁,着力打造中国首条耐腐蚀钢圈生产线,让中国的跨海大桥、海上平台更加牢固;杰安塑料,全球最大的吸管生产商之一,中国吸管十大品牌。
3.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十年间,漳州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以工业的发展带动农业和服务业的壮大与升级。农业方面。202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接近千亿元,达992.57亿元,是2012年1.9倍,剔除价格因素,2013-2021年年均增长4.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0.4个百分点。尤其是近五年来,漳州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经营农业,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成效,至2021年底,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92家,数量居全省第一;重点打造的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水产、畜牧、花卉苗木、林竹、中药材、乡村旅游、乡村物流业等11个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三朵花、四珍菌、五泡茶、六条鱼、十大果”的大力发展,进一步擦亮了“中国食品名城”的金字招牌;低消耗、少排放、高效益的生产方式,让漳州成功列入首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服务业方面。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两千亿元大关,达2033.68亿元,是2012年的2.7倍,剔除价格因素,2013-2021年年均增长9.7%,比GDP年均增速高出1.9个百分点。尤其是近年来,漳州不断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前进步伐,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型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电商、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2021年,全市“四上”企业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22.31亿元,年均增长25.2%,较服务增加值年均增速高出15.5个百分点,漳州电子商务实现了快速的扩张并收获累累硕果,获批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龙海区、南靖县、平和县等三县入选阿里巴巴农产品电商百强县,南靖县被列为国家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农村电子商务助推乡村振兴”案例入选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典型案例等;在电子商务带动下,快递业也快速成长,邮政业务收入26.01亿元,年均增长25.6%,高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5.9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20.29亿元,年均33.8%,高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4.1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222.26亿元,年均增长12.4%,高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2.7个百分点;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858.82亿元和4049.87亿元,其中贷款余额首次突破4000亿元大关;同时随着金融机构业务的不断扩充,漳州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部银行开通台湾地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办理了全省首笔线上外债登记业务,发行了全省首笔国有非金融类企业境外债券,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融资笔数、金额均位于全省前列。
4.国字招牌接踵而至。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全国食品名城、全国双拥城市。2012年以来,众多的国字号招牌更是接踵而至,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十佳优质生活城市、世界食用菌罐头之都、中国钟表名城、中国温泉之城、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第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节水型城市、中国十大心仪城市、中国地级市百强城市、中国活力城市、全国海绵城市等等,众多头衔让这座历经沧海桑田的千年古城变得熠熠生辉。
02十年青山绿水 雕琢滨海之美
“青山不语总能笑,绿水无声鸟作歌”。从2012年“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定位到2015年“七个五”生态建设行动的实践,从2017年“生态+”的探索到2021年高颜值滨海城市的起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漳州精雕细琢城市形象,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城市品牌,美丽滨海生态空间格局愈发完善。
1.高颜值生态更迷人。十年间,漳州始终致力于生态高颜值建设,让青山环绕、碧水穿城,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全市新增城市公园绿地1980公顷、绿道1040公里,人均公园面积从2012年的12.50平方米提升至16.22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从2012年的37.40%提高至41.6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从2012年的37.40%提升至44.02%,与此同时,城乡绿化、美化、花化快速推进,各具特色的“五湖四海”成为了家门口的花园,实现了“城中有林,城中有花,城中有湖”的城市美好愿景;蜿蜒曲折的九十九湾变成了脉络清晰、水流通畅、环境良好的连通水系,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漳州版清明上河图画卷徐徐展开;绿色的九龙江畔,让“百花齐放、百树成荫”;西溪郊野公园(龙文段)、古城开发建设等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高品质环境更宜居。漳州始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修复建设,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碧海“四大工程”,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活更美。十年来,漳州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标准的比例均超过90%,2021年,全年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为360天,二级达标天数比例98.6%,其中一级优的天数146天、二级良好的天数214天,“气质”不断提升。全市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151公里、雨水管网1067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规模28.5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率从2012年的81.73%提高到97.27%,市区10条40公里城市黑臭水体和易涝点全部消除,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观,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水质”不断提升。全市森林覆盖率由61.9%提高到64.78%;垃圾焚烧发电厂由无到有,增加至4座,焚烧处理能力达4725吨/日,实现了全市生活垃圾“零填埋,全焚烧”;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99.2%,秸秆资源化利用率93.8%,废旧农膜回收率90.8%,耕地安全利用率大于93%,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土质”不断提升。
3.低耗能发展更持续。漳州市全面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积极实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严格贯彻落后产能淘汰制度,节能降耗效果显著。全市节能降耗与经济增长有力推进,十年来,全市以7.2%的能源消费年均增速支撑了7.8%的年均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5.3%。十年来,全市能源消费种类不断丰富,能源结构逐步优化,能源消费品种由煤炭为绝对主导向清洁化、低碳化逐步转型。电力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2012年的51.5%上升到2021年的53.5%;规模工业企业原煤终端消费量占原煤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4.5%下降到10%;规模工业企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比2012年提升29.3个百分点。随着拟投资50亿元的大唐集团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拟投资30亿元金风科技海上风电装备出口基地、拟投资50亿元的东方集团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全产业链和拟投资15亿元的太阳电缆陆地电缆及海底电缆等四大海上风电项目的相继签约,以及与华能集团、三峡集团、明阳智慧能源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漳州将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努力打造东南沿海最大清洁能源基地。
03十年粉妆玉砌 重塑古城新颜
“青石长街,向晚喧喧;骑楼错落,夜色阑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盎然生机,诠释了古城的“新”,也折射出了整个龙江大地的“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漳州固本强基,“投”出城乡新面貌;兴商旺市,“贾”出市场新活力;海纳百川,“走”出国际新形象;革旧鼎新,“创”出发展新动能,千年古城在全市人民粉妆玉砌地建设中重塑了新颜。
1.固本强基,“投”出城乡新面貌。2012-2021年,漳州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两万亿元,达23040.55亿元,是新中国成立至2011年63年间累计投资的4.9倍,城乡面貌在一系列投资中焕然一新。交通建设方面,十年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663亿元,相当于新中国成立至2011年总投资的2.5倍,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28万公里,比2012年增加2500公里,建成的厦漳同城大道、沿海大通道、新江东大桥、九龙岭隧道工程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投入使用;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73公里,比2012年增加405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和85%以上乡镇30分钟便捷上高速,“二纵三横六支线”大通道格局基本形成;铁路营业长度从2012年541公里增加到664公里,覆盖全市70%以上的县区,开工建设福厦(漳)高铁和厦门地铁6号线漳州(角美)延伸段,推动漳州从十二五的“动车时代”逐步进入“高铁+地铁时代”。城乡建设方面,龙海、长泰实现撤县设区,全市中心城区面积从389平方公里扩大到2417平方公里,2021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数213.38万人,占到全部人口的42.1%。十年来,全市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276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从2012年的15.39平方米提升到23.28平方米,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约2.75万个,“出行难”“停车难”有效改善;共建有乡镇公厕325座、农村公厕2968座,解决了农村公厕少、偏、远等突出问题;按照扫清楚、拆清楚、摆清楚、分清楚、粉清楚等“五清楚”要求,创建了769个美丽乡村。
2.兴商旺市,“贾”出市场新活力。十年间,漳州商品消费市场繁荣兴旺,总量稳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供给质量提升,新的增长点正在形成,消费持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04.57亿元,是2012年的2.6倍,总量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0.6%,高出同期投资增速2.5个百分点;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万元,达35628元,是2012年的2.6倍。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民群众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发展型、健康型、享受型消费不断升温,消费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全市限额以上汽车类零售额109.53亿元,比2012年增长1.59倍,年均增长11.1%,占全部限额以上零售额比重为25.4%,比2012年高出5.4个百分点;中西药品类、通讯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体育和娱乐用品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等6类累计实现零售额51.66亿元,比2012年增长1.8倍;接待国内旅游人数5153万人次,比2012年增加3805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555.52亿元,比2012年翻了近两番,花样漳州品牌持续打响。同时,古城商圈、龙江岁月商圈、万达广场、吾悦广场、恒丰城市广场等重点商圈、城市综合体、购物广场的逐步完善,也让居民消费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
3.海纳百川,“走”出国际新形象。漳州凭借良好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大力拓宽国际市场,“走”出国际新形象。202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054.2亿元,增长30.1%,是2012年的1.8倍;其中,出口总额690.8亿元,是2012年的1.7倍;进口363.3亿元,是2012年的2.0倍;贸易顺差从2012年的236亿元扩大至2021年的328亿元,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值均创历史新高;一般贸易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84.5%;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58.4%、对RCEP国家进出口增长37.0%,漳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市场。同时,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逐渐从传统的加工贸易转向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主。加工贸易占出口额比重由2012年的19.8%下降为2021年的13.1%;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从21.8提升至38.8%。利用外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十年来累积实际利用外商投资达85.5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居全省第四,实际利用台资规模居全国地级市前三位,台资实际到资额全省第一,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综合实力考评位居全国第一,福建省迄今一次性投资最大中外合资项目——总投资额420.7亿元的福建古雷15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深加工联合体项目落户漳州。漳州正以最大的开放度,走出“中国路”、迈向“新海丝”。
4.革旧鼎新,“创”出发展新动力。十年来,漳州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创新性城市,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2021年,全市拥有15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43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个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3家;高新技术企业359家,傲农生物进入拟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名单,漳州宏发电声等7家企业入选省数字经济领域未来“独角兽”、“瞪羚”创新企业。2021年,专利授权量达13235件,十年累计授权数达63079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5.26件,是2012年的8倍。全社会R&D经费投入从2012年20.62亿元增加至2020年65.53亿元,增长近翻两番,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44%,较2012年提高0.42个百分点。
04十年执政为民 彰显龙江之富
“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龙江之富,不仅是财政收入的成倍增加,更是百万龙江儿女经济上的富裕、精神上的富裕、保障上的富裕。
1.富民增收,彰显经济上的富裕。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309元,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长8.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82元,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9.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0.1个百分点。在各种惠农、扶贫和社会保障政策的作用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十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从2.31:1缩小到1.84:1,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钱包的充实,促进了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增加,消费质量的提升。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907元,是2012年的1.8倍,恩格尔系数由2012年的43.3%,下降至33.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409元,是2012年的2.2倍,恩格尔系数由2012年的46.4%,下降至为38.0% 。
2.惠民宜居,彰显质量上的富裕。主要体现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其所、老有所养。2021年,全市拥有各类学校2962所,在校学生数105.49万人,比2012年增加16.08万人;专任教师6.58万人,比2012年增加1.35万人;全市应开展课后服务的622所义务教育学校已全部开展,受益学生42万人。2021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数3969个,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29250张,是2012年的2倍;卫生技术人员32672人,是2.1倍;在全省率先实现标准化公办村卫生所全覆盖;推广“上车即入院”5G+智慧急救模式,最大限度缩短抢救时间。全市共改造各类棚户区12.18万套,9.69万户家庭实现“出棚进楼”;投入30万亿元配租配售各类保障性住房2.13万套、发放城镇住房租赁补贴3.06万户,进一步改善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市所有社区(村),受益老年人11.4万人;街道一级的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建制村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全市建成市县两级社会福利中心10个,一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投入使用;各类养老床位总量从1.27万张提高至3.72万张,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从21.2张提高至39.3张。
3.安民脱贫,彰显保障上的富裕。坚持应保尽保、应助尽助,持续加强民生兜底保障和遇困群众救助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78.4%,人民生活得到更强的保障。低保标准从城市4500元/年、农村1800元/年提高至城乡一体化的市辖区的10584元/年和市辖县的9780元/年;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从平均每人每年3625元提高至24282元。2019年6月全市18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6615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前一年半实现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期间,贫困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性收入从2016年5.5万元增长至2020年的14万元,年增长26%,2021年全市脱贫村集体经济的经营性收入达到17.93万元;贫困户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4902元增长至2020年的1.37万元,年增长近29%,2021年脱贫户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677万元。
给漳州十年成就点个赞~